首页 > 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思 源 慧 根——教学感悟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3日
    
浏览:

思 源 慧 根——教学感悟

汤道烈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后,54年国家开始建设新的高校。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是建工部筹建的全国第一所土建工程学科的高校,按国家建设要求在同济大学之后设置第二个“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56年开学时建筑系聚集了来自清华、天大、南工、同济、之江、东工、苏工、浙大、贵阳师范(美术)、西南师范(美术)等校50—55年毕业的30余名热血青年担任教师,由此集合了百家之长,奠定了我校建筑教学良好的基础。

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个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营建人类生活空间的高级人材。人类生活空间有:生存性生活空间、享用性生活空间和创造性生活空间。孔子指出“以制器者尚其象”, 人类生活空间的营建不仅要考虑功能和技术, 更要尊重生命和情感,满足人们对怡悦情感的需求。为此,人类生活空间的营建具有艺术性。艺术的社会功能:一是为了满足人对主观缺憾的慰籍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二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民众教化的需求。只有当一个规划设计能与民众的习惯和风俗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规划设计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

建筑教学不仅要教理、授知,更要重视传艺。

城市空间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城市的居住生活空间建设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居民在定居生活中产生共同的利益关系,形成城市的生活社会。从而满足个人、家庭和多层次的社会生活的物质及精神范畴的生活需求。现代城市要能高素质地培育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它要具备:

(1)良好的生态条件;

(2)进步的文化生活方式;

(3)促成潜能的开发和高智能素质的培育;

(4)良好的精神心理环境;

(5)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持续优秀的传统意识和习俗。

生活场所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取得发展,在改造客观环境的活动过程中也改造了人类本身。从原始人到现代城市人,是人类的不间断的“文”化过程。人类为改善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生存环境而进行大量的建筑活动,并不间断地在改进生活空间环境。人们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活动的一切特性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均反映在建设的空间环境中。《城市社会学》的揭示:

·城市空间关系决定社会关系,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行为;

·城市空间不合理,是导致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可以通过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重新考虑空间的布局来解决;

·需要研究空间布局,研究人口分布原因和空间布局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

·空间的整体组织对行为活动使用模式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

当今世界城市规划的发展已经从以往对城市美学和健康生活的考虑发展到对经济、城市竞争和国家前途的关注。过去只注重如何满足人群居住,今后要考虑如何不仅让人感到居住其中舒适、怡悦,更要考虑我们的城市如何陶冶人的品行情操,尤其要为培养下一代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城市建设应不仅考虑宜人、怡人,还要冶人。

我的老师金经昌先生提出:沙利宁“有机疏解”理念中的社会秩序、物质秩序、空间秩序三者有机结合的构建特质是城市规划理论的真谛。

孔子在谈论为学的经验时说: “吾十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而志于学”孔子是指为学要立志,如哥白尼为学有殉道之志;“三十而立”是指为学要独立思考和建立个人见解;“四十不惑”是指为学要明别是非;“五十知天命”是指为学要格物致知;“六十而耳顺”是指为学要具有高效的信息汲取能力, 举一返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指为学要相对求真。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在这里指出古今为学的不同。“古之学者为己”的己不是指本人,孔子指“古之为学”是以个体人为核心。“今之学者为人”的人是指群体的人,孔子指“今之为学”是以群体人为核心。我们现之学者应既为己又为人,人己一体。人类生活空间的营建要既为个体的人又为社会群体,二者有机结合。

人类的学术时代由古时的通学时代,经过学术分科时代进到学科交叉时代。现有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交叉学科、思维学科和多学科支撑的系统学科五大类。城市规划属于多学科支撑系统学科。我们必须进一步发展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事业,只有培养出一大批足够数量的掌握专业业务能力的人才,向全社会普及城市建设知识,我国的城市建设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余秋雨先生在一次评比对联活动中,选出如下一副对联:

树往上长 根向下扎 成材何难;

箭朝前飞 弦从后张 达标才易。 (经作者修改)

人才的成长必须根向下扎、弦从后张,才能成材。大学本科教学要重视专业基础,夯实专业核心本位的原理知识和技能,注重人才发展结构的完善和思维能力的培育。

(本文完)